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中醫的定義
《靈樞‧水脹篇》指出:“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剋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
《景岳全書》更詳細描述:“瘀血留滯作癥,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餘血未淨,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子宮肌瘤的成因主要是正氣虛弱,血氣失調,婦女更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經水為血所化,肝為藏血之臟,司血海,主疏泄,故此容易受七情內傷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沖任失和,氣滯血瘀,痰濕內結於包中。
而現代醫學研究提示:現時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勢催年輕化,由以往三四十歲的中年女性為好發年齡,時至現今社會生活,二十多歲之年輕女士發病亦不鮮見,而子宮肌瘤發病率為25%之肓齡婦女,而高危群組包括不孕婦,未生產婦女及肥胖婦女。
子官肌還沒有明確直接至病原因,但從組織化驗結果顯示,肌瘤患者平滑肌內層的雌激素受體量高於正常子宮肌組織,由此而推斷內分泌失調是導致肌瘤成因之一。而內分泌系統的協調是受內和外兩方面因素影嚮,從內方面,腦神經中樞是可以直接影響內分泌系統而導引內分泌失調。 從外方面,現代生活習慣和環境,食物需求大增,農業會使用大量激素以催生農作物,因而無可避免進食大量激素污染食物,或曾經長期使用避孕藥等等。[2]
子宮肌瘤中醫分型
子宮肌瘤主要分內因氣滯或氣虛所成血瘀,亦是氣滯血瘀和氣虛血瘀,而六淫之中以痰濕、寒邪亦成血瘀,即是痰瘀互結和寒凝血瘀:
1. 氣滯血瘀,因情志抑鬱致肝氣鬱結,肝失條達,氣機鬱結,鬱久化火,灼傷陰血,血行不暢,可導致氣滯則血瘀,滯于子宮包中成癩瘕。
2. 氣虛血瘀,因久病成體虛或長期體力虛損致氣血虛衰,氣血失運,日久則血瘀。
3. 痰瘀互結,喜食肥甘冷飲,損傷脾陽,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積而成痰,痰阻胞絡,痰血瘀互結而成癩瘕。
4. 寒凝血瘀,經期,經後、產後,血室正開,易受寒邪入侵,因而氣血凝滯,日久結於胞中,是為癩瘕。
子宮肌瘤中醫證候
1. 氣滯血瘀:小腹脹滿,積塊不堅,推之可移,痛無定處。苔薄潤,脈沉弦
2. 氣虛血瘀:小腹積塊質軟,推之可移,隱痛,面色無華,經色淡,量少。苔淡薄,脈弱
3. 痰瘀互結:下腹包塊時或作痛,按之柔軟,帶下較多,色白質黏膩,形體畏日寒,胸脘痞悶,小便不多。舌暗紫,苔白膩。脈細濡或沉滑。
4. 寒凝血瘀:小腹急痛,積塊堅硬,痛有定處拒按,遇寒加劇,得溫則減,經色暗紫,舌暗苔白,脈沉弦
子宮附近器官及組織
子宮位是位於下腹部,附近器宮包括小腸, 膀胱, 腎臟及直腸。子宮主要是向前傾斜彎曲,但亦有向後傾斜。子宮的結構由上到下可分為子宮底、子宮體與子宮頸, 子宮底左右兩側連接兩條輸卵管, 並經韌帶連接卵巢,而通過子宮頸狹窄的開口連接陰道。
子宮體分為三層
子宮外膜屬於腹膜的一部分, 以圍繞蓋住部份子宮。
子宮肌層主要是由平滑肌組成, 而最內層是連接帶子宮肌腺增厚的部位。
子宮內膜組織是屬於黏膜。 子宮內膜大約是以月週期為變化, 增生、剝落或吸收。
針刺治療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屬於良性腫瘤,經年累月而成,屬於慢性疾病範疇,故此針刺治療是有明顯的改善療效,高達百份之87.5%以上的效果[3]。子宮位於下腹胞中,而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而異行,稱為“一源三歧”[4]。 其中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頰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5] 故此針刺治療時會選擇相關循經亦包括任脈,督脈,沖脈,脾經,腎經,膀胱經及肝經。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辨證要分新病,久病,氣病和血病,早期者實證為主,日久正氣漸損,變成虛實夾雜,故此要適時進行虛補瀉實。而氣病者以理氣行滯為主,理血為輔;而血病者以通經活血,佐以理氣。新病者多用瀉法強刺激,久病者補瀉兼施。
結論
子宮肌瘤於良性腫瘤,發病年齡由20至50生育婦女為多,早經及從未生育女性較高,絕經後情況較少,惡變腫瘤的機率只有2%,臨床證狀是以痛經為主,及月經失調,經量或多或少,或出現血塊,經色紫暗為多,但亦未出現證狀。可以通過B超準確測量體積和數量。子宮內膜肌瘤為多發性,如在子宮頸附近則影響受精,而成不孕。中醫認為未病防病,已病防變。婦女需要調情志,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作息有時,忌冷飲,慎房事。如已病者,需要積極治療,根據研究統計[6]40病例之中,全癒5例,顯效25例,有效5例,無效5例,針灸治癒總有效率亦高達87.5%。如肌瘤體積大超7公分或以多發性出現,甚至壓迫膀胱或大腸或痛經嚴重者,以治標為先,即婉陳則除,進行微創腹腔手術切除腫瘤,繼而以中醫針灸手段調理氣血,排瘀消腫,以防復發或新病形成。
#最新治療子宮肌瘤#最有效治療子宮肌瘤#針灸子宮肌瘤#中醫子宮肌瘤#調月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