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西方醫學的疾病名稱,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導至慢性滑膜出現炎性反應,病情反複加重,沒有明確誘發因素,病情亦難以逆轉。女性比男性發病率大概3:1[1],由40至60歲群均為好發年齡層。現代醫學治療主要針對因炎證所帶來的關節腫脹及疼痛表證,故此常常使抗炎消腫類免疫抑制劑,長期服用損傷肝腎功能。施用中藥治療,對患者的體質有針對性,而對臟腑的影響亦極為之少,而效果明顯。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屬於中醫學的痹症範圍,主要臨床證候包括晨薑,關節腫脹疼痛,關節軟組織結節,並有左右對稱性為特點,屈伸不利,嚴重時關節變形,至殘率甚高。從中醫治療痹症的歷史記載可以追溯至《素問,痹論篇》,痹症皆由於外邪六淫,風,寒,濕,熱等乘人體正虛,陰陽失調,臟腑功能低下,而侵襲人體所致。 從《諸病源候論,風痹候》綜結為痹症皆由風寒濕三邪合雜而成痹; 風性善行,遊走不定,隨時出時,痛無定處為風痹; 濕性重著,使皮膚麻木不仁,關節重著為著痹; 寒主收引,遇寒加重,痛勢劇烈,不通則痛,為痛痹。《醫宗必讀,痹》因應個別外邪的特質和對人體的影響程度,臨床上治療應分別外邪風寒濕特性之主次,用藥時以祛風,除濕,散寒,清熱為主。
病因病機
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痹症主要是在正虛邪實的條件下發生。正氣不足,陰陽失調,奏裡疏鬆,六淫當道,風為六淫之首,易與他邪結合襲人體,風夾寒為風寒,夾熱為風熱,夾濕為風濕。人體感受外邪後,邪留注於經絡,關節,肌肉,經氣壅塞不通,因而不通則痛,又或者筋脈失養,不榮則痛。
地區氣候
北方氣溫較寒冷,寒主收引,血脈收縮,氣血寒凝,運行受阻。在整寒天氣下,血運較差身體組織容易脫落,例如耳朵,手指,腳指。嚴重時還要折肢以防組織壞死。
南方天氣較熱較濕,濕性重著,容影侵犯人體下肢如膝關節或腳指。由於天氣又濕又熱,日常容易汗出肌表,奏裡疏鬆,再加上現代生活常常使用空氣調節機,風寒反易襲入體。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形成內濕。水液代謝失常,水濕聚而成邪,易犯肌表及四肢流溢關節。
飲食不節
好食生冷,肥甘厚膩,容易損傷脾胃,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脾主運化,脾主肌肉及四肢,故此濕邪內犯四肢肌肉,關節不仁,重著。
生理體質
女性氣血一般較男性為虧虛,亦同時受每月月經週期的影響,甚至生育後未能妥善調理,氣血不能恢復。 再加上現代女性有節食習慣,脾胃仍後天之本,生化之源,血化乏源。
生活節奏
都市生活工作壓力煩重,肝失條達,肝氣鬱結,木克土。睡眠不足,損耗肝陰,肝血不足,肝陽上亢,血虛不能養心,心不藏神,陽不入陰,陰陽失調,惡性循環。 勞役過度則傷筋損骨,肝主筋。 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房事不節亦耗損腎氣。
鑒別辦證論治
痹證與痿證,外科扭傷鑒別。痿證主要病位在肌肉,而造成關節曲伸無力但不痛,活動受限,病發緩慢,最初由遠端肢體發展至驅幹,暫是不可以逆轉。 外科扭傷,有明顯的受傷史,疼痛部位急劇,視乎受傷經程所牽連關節,單側為主,曲伸不利,紅腫熱痛瘀或有皮損,處理妥當則無後遺症。 痹證在邪盛內虛基礎下,風寒濕三邪同時侵襲經絡,關節,肌肉,好發於四肢遠端小關節,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曲伸不利,復發率高,關節變形甚至殘廢不能逆轉。痹證主要分風寒濕和風濕熱兩大類,風濕熱證關節部位紅腫灼熱疼痛,而風寒濕證關節部位並無灼熱,但感覺痠痛。
治療原則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補血以祛風.
寒者溫之為順治,溫通脈絡,通則不痛,故以補火治痛痹。
濕邪可以是外或內濕或外內合邪,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故應以益氣健脾化濕治療著痹。由於三邪雜至,比重不一,臨床治療的用藥,當治風同時,亦要兼顧健脾和散寒或清熱。 健脾益氣以健脾為主,佐以祛風及溫通散寒之藥,如此論推。
- 祛風散寒藥: 麻黃,防風,桂枝
- 溫經活血藥: 當歸,肉桂,葛根,秦皮
- 健脾滲濕藥: 茯苓,薏苡仁,豬苓,蒼朮
- 溫經散寒藥: 附子,烏頭
- 行氣活血藥: 川芎
- 益氣健脾藥: 黃芪,白朮
- 活血化瘀藥: 沒藥,乳香
- 通絡上痛藥: 地龍,蜈蚣,白花蛇,鳥梢蛇
- 調和藥:甘草
因應不同發病部位可以選擇用引藥歸經的原則,加強藥用效益。四肢為手足之經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薑黃、桑枝為上半身疾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上肢祛風通絡止痛;獨活、牛膝、木瓜,防風,萆薢為下半身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膝、下肢,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可以溫腎補氣。
在臨床上,病情反覆而長,證候虛實夾雜,故此舌診和脈診對辨證有助分辨當前的身體狀況。 引用傷寒論38條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 風夾寒濕: 舌質淡,苔白潤,脈浮濡
- 寒夾風濕: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
- 濕夾風寒: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 濕夾風熱: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 肝鬱血熱: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 肝旺脾弱:舌質淡,苔白膩,脈弦左關強,右關弱
- 脾腎陽虛:舌淡苔白,脈遲無力
- 無血不足:舌質淡、苔白膩,脈軟弱無力
- 肝腎陰虛:舌紅少苔,脈細數
討論
中藥治療痹症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因應變化的體質,適時調配藥效,達至祛邪通經,扶正止痛效果。 病情往往錯綜複雜,風寒濕證型是較為常見的證型,但亦不能拘泥於此,祛邪亦不忘扶正。 患病初期只有輕指麻痛,晨僵的證候; 中期屈伸不利,疼痛而難眠,反覆發作,時間越長,隔距時間越短; 後期則關節變形甚至殘廢不用。 為什麼本病難治複發率高? 過去醫家大多採用治標方向,祛邪止痛為先,忽略發病的前後的情志因素; 《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情志所傷,氣機逆亂,使臟腑功能紋亂,陰陽失調,因此容易發展成他病如陽不入陰的不寐或鬱症[2][3];
《靈樞·邪客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意即心有接受外界信息,並能產生精神、意識與思維活動,使人對外界的事物,自然環境中的六淫之邪作出反應的作用。[4] 在方劑組成的同時,應當加入百合,遠志,石菖蒲,龍骨,燈心草以安神定志,養心安神。
發病女性群由生育至中老皆有出現,特別在生育之後的婦女,月經失調,氣血虧虛而多瘀,氣營血皆有不足,奏裡疏鬆,衛外不固,正虛邪實,輕易入侵。 用藥時要攻補兼施,健脾益氣,養血祛邪。 高齡婦女多有陰血虧虛,陰陽失調,甚至虛內熱,祛風之藥多屬溫性,用藥不能過或會傷陰,而干犯虛虛之戒。但補陰亦不能太過以免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