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綜合症。其臨床表現相當於西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該病歷史悠久,歷代文獻中均有記載。《內經》云:“風寒濕三氣至志誌,合而為痺也”。痺者閉也。三氣犯其經絡之陰而病也。故《內經》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為痺”。中醫學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三氣,侵及人體,留駐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鬱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痺,有痺阻不通之意。痺症,泛指閉塞不通,氣血凝滯一類的病症。
痺症鑒別診斷
本文所說的痺症,主要相當於西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有諸多疾病可以發生關節疼痛等臨床表現,不屬本章論述範圍,需逐一鑑別。
-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可反覆發作。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壞、,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易反覆發作。
- 增生性關節炎:起病慢,好發年齡多在中年以上,受損關節以負重的膝、脊柱關節等較常見。疼痛在運動開始時最重,大多無全身性症狀,無局部紅腫現象。 X線顯示關節增生,關節腔隙病變。
-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起病急聚,關節痛甚,局部紅腫熱痛,關節運動受限,浮髕試驗陽性,穿刺可抽出濃液,並伴有嚴重的感染性全身症狀,如:高熱,寒戰。
- 痛風病:起病急聚,多發中年以上男性,常突然發生趾、踝、 膝等處的紅腫等痛,數小時內症狀即可發展至高峰,疼痛劇烈,甚至不能觸衣被,可伴有頭痛、發熱。痛風發作持續數天或數週,多數可自行緩解,受累關節可完全恢復,僅留下炎症區皮膚色澤的改變等痕跡。一年內可反覆發作,一部份患者有越發越頻的趨勢,受累關節越來越多,引起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
痺症治療
根據感受邪氣的不同,區分為風痺、寒痺、濕痺、熱痺等,並根據每個人具體病因辨證施治,治療上均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及疏經通絡為主。加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的中藥,在扶正與祛邪的同時,做到標本兼顧。
外治內服兼具
飲食調理原則
飲食調理方面,忌食鹽醃、煙燻、火烤和油炸食物,可多食蔬菜水果如山藥、扁豆、豆腐、芹菜、苦瓜、絲瓜和香菇、黑木耳等食物,一方面可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需求,亦具有改善新陳代謝功能,可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有助緩解關節炎症狀與局部紅腫熱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