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被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跟自身內臟虧虛、禀賦不足、外邪侵襲等有關。可根據正氣虧損的程度,加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的中藥,達到“標、本”兼顧,改善局部關節肌肉血液循環,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甚至因服用西藥的副作用也能改善。
“風濕”在中醫與西醫定義不同故治療也不同。中醫所講的風濕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醫學的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其範圍比西醫更廣。中醫的“風濕”是指風、寒、濕三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證。
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症狀
- 多個手部關節對稱性腫脹及疼痛,運動時可能會改善
- 手部關節在早上時特別僵硬,通常僵硬的時間會大於一小時
- 手指彎曲變形
- 類風濕性結節:皮膚出現不自然的隆凸
- 類風濕性血管炎
- 貧血
- 白血球減少
- 脾臟腫大
- 肺部侵犯:包括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和肺結節等等病變
- 鞏膜炎
- 周邊神經病變
- 心膜炎
- 淋巴結腫大
急性期宣熱解毒 藥物、針灸效果快
關節炎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是緩解疼痛,近似現代醫學“消炎”的概念,以宣熱解毒、通經活絡的藥物為主。香港九龍木星中醫診所依照個人體質不同而給予當歸捻痛湯、白虎桂枝湯或宣痺湯等方子。
急性腰椎疼痛患者則可從手臂入針,取養老透內關穴位針灸,可增加血流量、疏筋活絡,以緩解疼痛。
至於有些患者尋求放血、拔罐等民俗療法治關節炎,風險較高。刺絡放血治療雖然是中醫師在診間用以釋放熱邪的選擇之一,但由於必須顧慮許多條件,應由合格中醫師評估並施行,否則一旦早已發炎的關節再受感染,後果更糟。
關節炎緩解期 穴位按摩強筋骨
相對於發作期的疼痛難耐,緩解期較沒有明顯症狀,正因如此,許多人常忽略持續調養,以至於長期血脈瘀阻,導致關節腫大、關節形狀變形,甚至氣血傷耗,呈現氣血虧虛或肝腎虧損的症候,正如現代醫學所詮釋,關節炎導致骨質疏鬆或免疫疾病的問題。因此,緩解期應以養血、強筋、補腎為主要目標,除了由醫師開立身痛逐瘀湯、獨活寄身湯等藥物之外,穴位按摩很有幫助。
就香港的情況,自身的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避風寒、預防感冒。每次感冒都可引發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而香港使用冷氣非常普遍,病人體質稍差,便容易引起感冒。感冒後病情變得複雜,醫生更難用藥。
- 避免過勞、注意休息。休息是恢復體力,抵禦疾病的最好方法之一。許多疾病都是過勞後免疫功能下降所致。
- 保持心情舒暢。心情舒暢可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 注意關節保暖。保暖可增进局部血液循環,有利局部炎症因子的吸收消散,同時還可舒緩局部肌肉筋膜的痙攣,減輕關節的摩擦。
- 避免不正確的關節局部按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是關節滑膜的反復發炎,局部按摩不利於滑膜炎症的吸收消散,反而能使炎症進一步擴散,許多關節腫痛較重的病人,多與自己局部反復按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