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是南方常見的中醫詞彙,但當中的意思為何呢?一杯開水又是否和濕熱有關?所謂濕熱、其實元兇是濕為主。有些地方氣候很熱,但濕度較為乾爽,反而不會讓人感到鬱悶。中醫有所謂六淫,即可以使人生病的、六種不同性質的病邪,分別為風、寒、暑、熱、燥、濕。
濕邪的特點為重濁、黏滯和向下,相對火、熱等陽性的病邪,濕邪屬陰。重,即“沉重”的意思,如頭昏沉重,四肢無力酸楚;濁,有“穢濁垢膩之意”,小便混濁,皮膚分泌增多不潔就是好例子。黏滯的特性包含兩方面,其一是濕邪可使分泌物變得黏著,大便排得不爽,舌苔黏膩;二就是濕邪為主的病情像有“黏性”一般,病情緩慢,纆綿難愈。“向下”的特性則淺白易懂,就是濕邪喜歡侵襲人體下端的部份,例如腿部水腫,或者小便濕熱等。
中醫五臟六腑和自然環境各有對應,其中和濕相應的就是脾臟,中醫理論中就常有脾虛濕困、濕盛困脾等証型,因為濕邪最容易影響的就是脾臟。
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如果濕邪妨礙脾臟氣機,那麼脾臟就不能好好運作。脾和飲食消化有重大關係,亦負責人體內物質的運化和升清,濕邪本來就使人重濁緩慢,脾氣被阻,人體體內的“物流”變慢,阻滯的問題則每下愈況,這就是濕邪容易影響脾氣的原因之一。除了外來的濕邪以外,如果人體健康變差,導致脾臟的功能下降,亦會在人體內造成“內濕”,發生惡循環。所以不論濕還濕熱,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下面香港九龍木星中醫診所簡單解說一下濕邪困脾的來去因果以及如何祛濕和健脾。
如何祛濕健脾?
大家可以先看看自己有沒有以下症狀,從而判斷是否屬於“濕氣重”的範疇:
- 睡覺時流口水明顯
- 起床頭昏、沉重
- 早上刷牙的時候有黏稠的感覺,但並非有痰
- 每天覺得疲勞,經常沒有精神、經常疲倦
- 四肢疲倦、酸痛,以腿部明顯
- 運動後出汗不爽,或汗出黏著,氣味濃烈
- 頭髮和面部油脂明顯分泌較多
- 面色光亮但缺乏生氣
- 大便黏馬桶,不乾爽
- 腹部脹滿,不易消退
- 舌苔混濁較厚
祛濕健脾方法
出現以上現象的話,則代表你有一定程度的“濕”,或者坊間說的”濕氣重“。下邊給大家一些平日適用,能去濕健脾的小貼士:
- 祛濕的食療或藥膳材料:薏苡仁 (薏米)、赤小豆、綠豆、冬瓜、茯苓、砂仁。
- 健脾的食療或藥膳材料:山藥 (淮山) 、白朮、黨參、太子參、薑、芡實、蓮子。
- 肉食不能太多,一天三餐要谷物、菜、肉均衡。
- 辛辣的菜式 (如川菜) 有發散作用,有助去濕,但亦不宜過辣,適可而止。
- 進食後不要馬上睡覺,宜站立或踱步幫助消化。
- 每天運動,增強體內氣血運行,幫助去濕。
- 每天要有充足休息。
- 注意腹部保暖,以防外邪入侵。
- 室內環境忌密封,宜多用電風扇、除濕機等讓空氣流通舒爽,肺部呼吸循環良好也有助祛濕。
- 空調不宜過低,因為寒邪性質凝滯,易惹濕邪。
- 生冷食物不宜多吃,尤其享用BBQ燒烤、煎炸食物的時候,凍飲會將熱邪困在體內,造成濕熱。
- 保持心情舒暢,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要時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