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狀態
新冠有哪些後遺症
常見的後遺症與病機分析
1. 肺纖維化
肺纖維化屬於“肺痿”、“肺痹”範疇,由於新冠病毒為疫癘邪氣,就算疾病最後屬性陽轉陰性,邪勢雖去,但余邪鬱而化熱,煎灼津液,久病導致耗氣傷陰,肺臟絡脈痹阻、氣血凝滯,表現為乏力、口乾、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故治療上常以扶正祛邪為原則,既要益氣養陰,亦要照顧瘀血阻絡的情度,適當活血化瘀,達推陳致新的作用,是推動氣血運行的關鍵。通過辨證用藥,可降低肺血管黏稠度、減輕肺部炎症、改善肺臟微循環、抑制肺纖維化相關基因表達發揮抗肺纖維化作用。
2. 疲乏、肌肉无力
新冠病毒多見夾濕毒之邪,脾胃受濕所困,其氣必虛,在病程後期,餘邪蘊留,鬱而化熱,熱則傷氣,手、足太陰經脈受邪日久,最終發展成肺脾氣虛證,肌肉筋肌腱得不到充分濡養,故出現疲乏、肌肉無力等氣虛症狀,治宜健脾益肺,扶正祛邪,調胃散熱。《素問·痿論》曰:“脾主身之肌肉”,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觀點,故肌肉萎縮、無力可從脾胃論治,常以健脾益胃为法,脾主運化,脾旺則不受濕邪所害也。若兼見納呆無胃口可加山楂、麥芽、神麴;濕熱較甚者加黃芩、梔子、檳榔;脘腹脹滿欲嘔則可加白豆蔻、砂仁、厚樸;遇上黃疸變證者可考慮加茵陳、雞骨草。
3. 睡眠障礙、焦慮、抑鬱
睡眠障礙屬於中醫“失眠”範疇,焦慮、抑鬱可歸屬中醫“鬱證”範疇,三者均為中醫情志病內容,病位在於心、肝、腎,以心腎不交或氣機鬱滯為主證。 中醫古籍認為,失眠、鬱證需從心論治。新冠肺炎由外感而起,疫癘邪氣過重,或相對地素體正虛,自身防病“衛氣”禦邪不力,病由外入裏,直中“心”經,損耗心陽,心失藏神,故無法統領人體各種精神活動,致失眠、寡歡、憂鬱等,多見是心腎不交,水火失濟,故表現為睡眠障礙、焦慮、抑鬱,該治以潛鎮攝納,交通心腎,調和陰陽之法。
4. 味覺、嗅覺障礙
中醫認為,味覺障礙與脾胃及膜原有一定關係。病在脾胃者,由於濕濁困阻、脾虛失運,上竅不通,以致味覺障礙,宜行氣化濁、健脾益氣;若是胃腑濕熱、濁邪鬱滯,鼻不聞香臭者,可清熱利濕,或兼行氣化濁、或兼清胃涼血、或疏風通竅,對味覺、嗅覺障礙者,均有不錯療效。
5. 腦霧Brain fog
“腦霧”範指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思想模糊、精神難以集中,估計是身體未能及時把病毒徹底消除,病毒有機可乘,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對腦細胞造成破壞,導致腦部體積縮小,灰質減少,造成功能失調。中醫藥加針灸療法防治記憶力減退、精神不集中有獨到療效,詳情可以到以下舊博客細閱:確診後注意力、記憶力變差?中醫這樣改善長新冠【腦霧】後遺症
中醫學預防及改善新冠後遺症的優勢明確
中醫學關於疾病傳變的理論是研究疾病發展的轉變、趨向和轉歸的一種理論,對於早期治療、控制疾病的進展、推測疾病的預後,都有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既病防變”“瘥後防復”是中醫在疫病防控方面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傳統中醫藥的抗疫優勢,對本病的康復評估,主要可分為“正氣受損”和“餘邪未盡”兩個方面,前者包括傷氣、傷陰、傷形、傷神,後者包括夾痰、夾瘀;同時還要兼顧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等因素。中醫藥干預治療,需要從形神相俱、攻補兼施、內外並用幾個方面進行康復治療,在應用基於辨證論治的中藥處方和中成藥的同時,亦應注重中醫非藥物療法,如針灸、推拿、耳穴、刮痧、拔罐等的作用,同時也要對飲食營養、情志療法,以及中醫傳統養生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