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濕氣重的中醫解析:脾虛生濕,濕困脾陽
- 濕邪的特性
- 重濁黏膩:濕邪侵犯人體,會導致頭部沉重、肢體酸困。
- 阻礙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出現腹脹、便溏、舌苔厚膩。
- 易與熱結:梅雨季濕熱夾雜,引發口乾口苦、皮膚瘙癢。
- 脾虛與濕邪的關係
- 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胃虛弱,水濕無法排出,積聚體內形成「內濕」。
- 外濕引發內濕: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外濕通過肌膚、呼吸侵入,加重脾虛。
中醫祛濕核心:健脾理氣,升清降濁
1. 健脾理氣湯水:從內部強化脾胃功能
推薦食譜:陳皮茯苓四神湯
推薦穴位:中脘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 材料:陳皮 5 克(理氣健脾)、茯苓 20 克(利水滲濕)、山藥 20 克(補脾益氣)、蓮子 20 克(清心醒脾)、芡實 20 克(固腎澀精)、瘦肉 200 克(補充營養)
- 做法:
- 所有材料洗淨,瘦肉飛水。
- 加 8 碗水煮沸,轉小火煲 2 小時,鹽調味即可。
功效:陳皮理氣,四神湯健脾祛濕,適合梅雨季節日常調理。
推薦穴位:中脘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中脘穴:臍上 4 寸,調理脾胃,化解腹脹。
- 陰陵泉穴: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健脾利濕。
- 三陰交穴:內踝尖上 3 寸,調和肝脾腎,改善水腫。
針對梅雨季濕氣問題,診所提供以下特色療程:
- 中藥內調:
- 濕困脾胃型: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理氣化濕。
- 濕熱蘊結型:茵陳蒿湯、八正散清熱利濕。
- 外治法輔助:
- 艾灸中脘穴:溫補脾陽,增強祛濕效果。
- 拔罐膀胱經:排出體內濕氣,改善疲倦乏力。
- 個性化調理:
- 根據舌診、脈診制定方案,如濕熱體質可配合「五花茶」(金銀花、菊花、槐花等)代茶飲。
- 飲食清淡為主:少吃甜膩、油膩食物,以免助濕生痰。
- 適當運動排汗:每天快走 30 分鐘或練習太極拳,促進濕氣排出。
- 保持環境乾燥:使用抽濕機、除濕袋,衣物被褥經常晾曬。
- 避免久坐不動:每小時起身活動,防止濕氣在腰腹積聚。
立即行動:預約專業祛濕調理,告別梅雨季煩惱!
梅雨季濕氣不僅影響體感,更可能誘發關節炎、皮膚病等慢性問題!九龍木星中醫診所以「健脾理氣 + 純中醫療法」為理念,立刻預約,助您從根源化解濕邪,恢復輕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