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如何看待「肩周炎」?
肩周炎(Frozen Shoulder)在西醫角度主要歸因於軟組織受損,如肱二頭肌腱、韌帶、關節囊等產生發炎反應,繼而引發反射性肌痙攣,日久形成組織沾黏和纖維化,使疼痛和僵緊加重。
在中醫學裡,肩周炎屬於「痺症」範疇,其核心病機是「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林俊臣醫師指出,關節疼痛與人體正氣不足、以及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密切相關。當人體衛氣虛弱時,這些外邪便容易乘虛而入,侵犯經絡,停留在關節,造成經脈氣血運行閉阻不通,最終導致疼痛和活動受限。例如:
- 流汗後吹風
- 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下
- 淋雨或長期身處濕度高的地方
【治療關鍵】 必須針對病邪和體質,進行個性化的「辨證論治」,局部疏通氣血、解除沾黏是治癒此病的關鍵。
2、肩周炎的中醫四大證型及對治方法
肩周炎並非單一病症,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將其分為四大證型,並提供相應的針藥治療方案。
證型 | 症狀特點 | 中醫辨證重點 | 常用治法/方藥舉例 |
風痺 | 疼痛遊走不定,位置不固定,關節伸屈時疼痛,怕風,可伴有發熱。 | 病邪以「風」為主,兼有濕邪,應祛風除濕。 | 常用「芍藥桂枝知母湯」加減藥材。 |
寒痺 | 劇烈疼痛,關節活動範圍明顯受限,伸展至特定角度劇痛,遇冷時疼痛加重。 | 病邪以「寒」為主,導致氣血凝滯,應溫經活絡。 | 常用「小活絡丹」等藥材。 |
濕痺 | 關節部位痠重、麻木,疼痛不固定,身體常有沉重感,活動不便。 | 病邪以「濕」為主,阻滯經絡,應除濕解熱。 | 多以「蠲痹湯」等藥材治療。 |
熱痺 | 關節部位紅、腫、熱、痛,局部溫度高,按壓患部更痛,冷敷或冰敷後不適感可稍緩解。 | 病邪以「熱」為主,鬱而化火,應疏風清熱。 | 常以「大秦艽湯」加減藥材進行治療。 |
3、木星中醫的綜合治療方案
針對肩周炎的頑固性和多變性,木星中醫診所會運用多種手法,綜合治療以達致「標本兼治」的效果:
- 中藥內服: 嚴格依據上述四大證型,處方對應的藥物,從體質根本扶正祛邪,達致溫經、除濕、清熱、通絡等功效。
- 針灸治療: 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透過針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特定穴位,如治療肩痛的肩髃、肩貞、阿是穴等,疏通受阻經絡氣血,立即達到解痙止痛作用。
- 扁針(小針刀): 特別適用於頑固性沾黏型的肩周炎。扁針能鬆解僵硬和沾黏的軟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是治療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 中藥貼布/外敷: 適用於疼痛初期,可作為輔助治療,以藥物滲透方式緩解局部炎症和疼痛。
4、日常保養與穴位按摩
治療後,日常的保養亦是鞏固療效、避免復發的重要環節。市民可留意以下四個重點:
1 .保持肩部活動: 在不引起劇痛的前提下,適度進行肩部伸展運動,以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沾黏再次形成。
2 .避免過度勞損: 留意減輕肩部負擔,避免提重物、扭傷或長時間用單一姿勢施力。
3 .注意肩部保暖: 尤其在冷氣環境下,應避免肩部長期暴露於寒風中,可披上薄外套或使用圍巾。
4 .穴位自我按摩: 每日可按摩以下穴位,有助於活絡經脈、舒緩疼痛:
-
- 風池穴: 位於後頸部枕骨下、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處。
- 大椎穴: 位於頸部中線最突出的椎骨下方的凹陷處。
- 後谿穴: 位於手掌側,握拳時小指側掌骨小頭後方的橫紋盡頭處。
- 外關穴: 位於手背關節中心,往上約三指寬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