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足底筋膜炎?中西醫大解構
1. 西醫觀點:足底「避震器」發炎
- 定義: 足底筋膜是一條強韌的纖維組織帶,從腳跟延伸至腳趾,它猶如足部的天然「避震器」,在行走或跑步時吸收衝擊力並維持足弓穩定。
- 成因: 當筋膜因過度使用、不當受力(如長時間遠足、穿著不合適的鞋、體重過重)而產生微小撕裂傷,引發慢性炎症,即形成足底筋膜炎。
2. 中醫觀點:氣血不暢,肝腎失養
在中醫理論中,足跟痛屬於「痹證」範疇,核心病機為:
- 氣血瘀滯(不通則痛): 長時間行走或負重(勞損),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故痛如針刺。
- 肝腎虧虛(不榮則痛): 「肝主筋,腎主骨」。年長者或長期疲勞者,肝腎精氣不足,筋骨失養,使筋膜的韌性減弱,容易受損而引發疼痛。
- 風寒濕邪入侵: 行山時若遇上潮濕寒冷天氣,或休息時受涼,外邪侵襲足部經絡,亦會加重疼痛。
二、為什麼遠足登山特別容易引發足底問題?
行山對雙腳帶來的衝擊遠超日常平路行走,是引發足底筋膜炎的常見原因:
潛在因素 | 登山影響 | 中醫病理對應 |
長時間與高強度 | 長時間行走及負重,使筋膜承受遠超負荷的壓力。 | 勞損氣血,瘀血阻絡 |
崎嶇路面 | 腳部需不斷調整平衡,增加筋膜拉扯和摩擦。 | 經絡受阻,筋脈拘急 |
下坡衝擊力 | 身體重量集中在腳跟,對筋膜產生巨大撞擊。 | 氣血瘀滯,損傷筋脈 |
裝備不當 | 登山鞋缺乏支撐或緩震不足,令足底受壓不均。 | 外力損傷,氣機不暢 |
三、典型症狀:您是否中招了?
足底筋膜炎最經典的症狀是:
- 晨僵痛: 早晨醒來,腳剛落地時,腳跟底部出現劇烈、如被刺穿的疼痛,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稍緩。
- 久站或久走後加重: 長時間站立或遠足行走後,疼痛感再次明顯加劇。
- 特定壓痛點: 腳跟內側底部的筋膜起點有明顯的壓痛點。
- 腳底緊繃: 感覺腳底肌肉或筋膜非常緊繃,中醫稱「筋脈拘急」。
四、木星中醫的專業治療與調理方案
對於足底筋膜炎,木星中醫診所提供多方位治療,旨在標本兼治,既快速緩解疼痛,又從根本調理體質。
1. 針灸治療(疏經活絡,消炎止痛)
- 針對穴位: 局部取穴如阿是穴(痛點)、湧泉穴、太谿穴、昆侖穴,以及遠端取穴如承山、陽陵泉等。
- 療效: 針刺能迅速疏通局部經絡的氣血瘀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減少炎症、緩解痙攣,並能加強筋膜的修復能力。
2. 中藥內服(調理體質,滋養筋骨)
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階段,醫師會處方不同藥物:
- 急性期(紅腫熱痛): 應用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藥物,如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
- 慢性期/虛證(隱隱作痛): 重點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常用地黃、山茱萸、杜仲、牛膝等,從根本上增強筋膜的韌性和修復力。
- 寒濕阻絡: 溫經散寒除濕,如附子、桂枝、威靈仙等。
3. 傷科手法與外敷
- 推拿按摩: 鬆解小腿後側和足底筋膜的緊張,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筋脈拘急。
- 中藥外敷/薰洗: 應用活血、溫經、消腫的藥物進行熱敷或薰洗,加速局部代謝與修復。
在享受登山樂趣的同時,以下預防措施能大大降低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1、選擇合適的鞋具: 登山鞋必須具備良好的足弓支撐和緩震功能。日常亦應避免穿著平底或過薄的鞋。
2、充分熱身與伸展: 登山前後務必進行小腿、跟腱及足底的拉伸運動,特別是以下兩招:
- 弓箭步靠牆伸展: 伸展小腿後側,減輕對足底筋膜的拉力。
- 階梯足底拉伸: 將腳尖踩在樓梯邊緣,腳跟下沉,感受足底拉伸。
3、冰敷消炎(急性期): 若腳跟有明顯痛點或腫脹,可用冰袋或冷凍水瓶滾動按摩腳底,每次15-20分鐘。
4、穴位按摩護理: 每日按揉以下穴位,疏通足部經絡:
- 湧泉穴(足底): 滋陰降火、活血止痛。
- 太谿穴(內踝後): 滋補腎陰、強腰壯足。
- 昆侖穴(外踝後): 疏通經絡、緩解足跟痛。
遠足登山是身心健康的絕佳方式,不應被足底疼痛所困擾。如果您發現足跟痛持續不退,或影響到日常生活,請勿延誤就醫。
木星中醫診所的專業團隊將根據您的運動習慣、體質及病情,提供最精準的診斷與個性化的中醫治療方案。讓我們助您輕鬆重回山徑,繼續享受無痛的遠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