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高手:三叉神經痛的迷惑性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很容易被民眾誤會、把自己隱藏得很好的疾病 。
這種劇烈的疼痛發作部位正好在臉部、牙齒周圍,極易與牙痛混淆 。有人以為是頭痛感冒 ,喝了一星期的感冒藥無效 ;更甚者,有患者以為是牙痛 ,在診所前後拔了四顆牙齒 ,結果疼痛依舊,最終才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 。
這種痛有幾個極為鮮明的特點:
- 性質劇烈: 屬於陣發性強烈的刺痛、灼熱痛或電擊感 。
- 伴隨抽動: 常常伴隨臉部肌肉痙攣抽動 。
- 高危人群: 經常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 (多於男性,男女發病比例為1:1.5-1.7) 。
三叉神經是第五對腦神經 ,主要負責臉部、頭面的各種感覺訊號輸送 。神經分枝到眉額、鼻翼、下巴附近 。
疼痛的根源:神經被壓迫
從西醫角度看,大多數三叉神經痛是由於神經受到壓迫引起的 。其中,有高達80-90%的壓迫來源於血管的結構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可能因為缺乏彈性使得結構改變,延長、彎曲,進而壓迫到三叉神經 ,導致神經本身出現脫髓鞘病變 ,產生異常且大量的神經傳導訊號 ,引發陣發性且銳利的疼痛 。
中醫對治:循經取穴,解除神經困境
木星中醫診所的醫師認為,三叉神經痛的部位多發作於眼睛、耳朵及牙齒周圍 ,正好是人體十二經絡中的膽經、三焦經、胃經、小腸經、大腸經所經過的部位 。
中醫治療的優勢,正是可以「循經取穴」 ,透過針灸的刺激 ,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從根本上改善神經傳導異常和局部循環:
- 對症選穴: 醫師會根據疼痛的分佈,精準選取相應經絡上的穴位 ,主要包括:
- 膽經取穴: 陽白、本神、瞳子髎、腦空、風池 。
- 三焦經取穴: 耳門、翳風 。
- 胃經取穴: 下關、頰車、地倉、巨髎 。
- 小腸經取穴: 聽宮、顴髎 。
- 活血通絡: 搭配四肢的輔助穴位,如合谷、外關、足三里、陽陵泉等 ,以疏通氣血。
- 加強療效: 根據患者本身氣血狀況與疼痛的形態,可搭配艾灸(溫通經絡)或是附加電刺激(緩解痙攣與疼痛)進行治療 。
做好日常保健,不用擔心復發
由於三叉神經痛與血管老化、神經壓迫有關 ,除了專業的針灸治療外,注意血管的年齡就可以預防或避免再次發生症狀 :
- 保暖熱敷: 注意頭部及臉部保暖,多多熱敷改善血管本身及周圍循環 。
- 健康生活: 養成運動習慣 ,維持充足睡眠,忌疲勞熬夜 ,並避免高血脂、高血壓造成血管快速老化失去彈性 。
- 清淡飲食: 應以清淡飲食較佳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攝取足夠營養素 。避免高溫食物及刺激性飲食 (烤、辣、炸) 。
- 調和情緒: 多做肢體伸展、調和自律神經,情緒不宜過度激動 。
如果您正面臨這種難以忍受的臉部電擊痛,且西醫治療或牙科處理效果不彰,請考慮尋求專業中醫的幫助 。
香港木星中醫診所提供專業的針灸和中藥治療方案,針對性地舒緩三叉神經痛。讓專業中醫師為您量身定制治療計畫,擺脫「天下第一痛」的折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