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衛生署 2024 年調查,本港約 25% 市民存在乳糖消化障礙,其中九龍區青少年因長期飲用含糖奶類飲品,患病率較新界區高出 18%。乳糖不耐受不僅導致腹瀉、脹氣,更可能引發鈣質攝入不足、骨質疏鬆等後遺症。
中醫觀點:乳糖不耐受係「脾虛濕困」嘅表現
中醫認為乳糖不耐受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導致水濕內停,無法消化乳類食物
- 濕熱蘊結:過食生冷或肥甘厚味,誘發腸道功能紊亂
- 肝鬱乘脾:壓力過大影響肝膽疏泄,進而影響消化吸收
1. 針灸調理
- 核心穴位:
- 足三里(健脾胃化濕濁)
- 陰陵泉(專門利濕消腫)
- 中脘穴(調和腸胃功能)
- 配穴方案:
- 腹瀉加天樞穴(調整腸道蠕動)
- 脹氣加太沖穴(疏肝理氣)
- 特殊手法:
- 使用「溫針灸」法,針柄加艾條增強溫陽效果
- 配合「穴位貼敷」(白朮、茯苓粉)強化療效
2. 代乳品食療方案
- 健脾養胃配方:
- 山藥 15g + 芡實 10g + 蓮子 8g(打成糊)
- 猴頭菇 5g + 黨參 6g(煲瘦肉湯)
- 無乳糖營養替代:
- 杏仁奶(含豐富維生素 E)
- 椰漿(天然中鏈脂肪酸)
- 黑豆漿(補充植物蛋白)
日常護理建議
- 飲食調節:
- 避免空腹飲用奶類製品
- 進食時搭配穀物或堅果
- 烹調技巧:
- 將奶類製品煮沸後飲用(破壞部分乳糖)
- 選擇發酵乳製品(如酸奶)
- 生活習慣:
- 飯後散步 10 分鐘促進消化
- 睡前按壓「關元穴」(臍下 3 寸)
結語
乳糖不耐受不僅影響生活質素,更可能損害長期健康。立即預約免費諮詢,讓專業團隊為您度身訂造調理方案,重獲腸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