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數據顯示,梅雨季平均相對濕度高達 85%,持續陰雨使室內黴菌滋生量較乾燥季節增加 3 倍。九龍木星中醫診所門診紀錄顯示,梅雨季求診的鼻敏感患者中,45% 同時患有濕疹,25% 出現頭重如裹、肢體沉重等濕困症狀。
中醫剖析梅雨季鼻敏感根源
中醫認為梅雨季鼻敏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外濕侵襲:連綿陰雨讓空氣像「黏膩的膠水」,從口鼻、皮膚鑽進身體,導致鼻黏膜水腫發炎。
- 內湿停滯:長期喝凍飲、吃生冷食物,會讓脾胃像「受寒的馬達」運轉失靈,體內濕氣排不出,反而成為過敏原的「培養皿」。
- 氣虛衛弱:冷氣房讓皮膚毛孔緊閉,身體的「保護罩」變薄,外界刺激更容易引發鼻敏感。
1. 針灸通竅化濕
- 核心穴位:
- 迎香穴(鼻翼旁):針灸師會輕刺激這個穴位,促進鼻黏膜血液循環,減輕腫脹。
- 陰陵泉(小腿內側):調理脾胃功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濕氣。
- 風池穴(後腦勺下方):舒緩緊繃的神經,降低鼻癢敏感度。
- 配穴原則:
- 鼻塞嚴重時加通天穴,改善鼻竇通氣;流鼻水不止加列缺穴,調節肺部氣機。
- 特色手法:
- 迎香穴用「雀啄灸」,艾條像小鳥啄食般輕晃,配合呼吸節奏增強效果。
- 陰陵泉用「提插法」,像按壓彈簧一樣幫助脾胃恢復活力。
2. 穴位敷貼療法
- 藥物組成:
- 蒼朮(去濕)、辛夷花(通鼻竅)、白芥子(化痰),用生薑汁調成糊狀。
- 貼敷方法:
- 貼在肚臍(神闕穴)和背部脾俞穴,透過皮膚吸收藥效,改善腸道和免疫功能。
- 療程安排:
- 每週貼 2 次,每次幾小時,連續 1 個月為一療程,許多人覺得鼻水明顯減少。
日常護理建議
- 飲食調節:
- 多喝「薏米赤小豆粥」,健脾去濕;晨起喝「生薑紅糖茶」,驅寒暖胃。
- 避免冰品、刺身等生冷食物,以免加重體內濕氣。
- 生活習慣:
- 用熱毛巾敷鼻:每天 3 次,每次 5 分鐘,緩解鼻塞。/li>
- 做「太極雲手」:雙手像畫太極圖般轉動,促進氣血循環。
- 使用防螨床單,開抽濕機將濕度控制在 50% 以下。
- 情志調理:
- 練習「呵字訣」:雙手叉腰深呼吸,吐氣時發「呵」聲,幫助放鬆身心。
- 睡前按摩足三里(膝蓋下四指),促進消化和睡眠。
- 壓力大時試試正念冥想,降低緊張情緒對鼻敏感的影響。
結語
梅雨季鼻敏感不僅是季節性問題,更是體內濕邪積聚的警示。立即預約免費諮詢,隊為您度身訂造抗敏方案,重獲呼吸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