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腳踝總是不斷「翻船」?
無論是週末行山、在球場上馳騁,還是在急忙過馬路時「差錯腳」,腳踝扭傷(俗稱「拗柴」或「翻船」)都是常見的意外。
許多人以為休息幾天不痛了就是痊癒,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特別是外側腳踝過度內翻導致韌帶損傷的個案,未來再次扭傷的機會極高,這就是所謂的「慣性拗柴」。
註冊中醫師提醒您:
- 組織修復時間長: 肌肉約需1-2週,肌腱約需2-4週,但韌帶需要長達6-8週才能恢復接近正常狀態。若休息不足或處理不當,韌帶強度會永久下降。
- 慣性扭傷的根源: 一旦韌帶受過撕裂傷,足踝的強韌度會減弱,即使急性期過後,運動時仍容易再次扭傷。這時,單純休息已經不足夠,需要主動修復受損組織。
西醫與中醫治療方法大比拼
面對腳踝扭傷,不同的治療方法各有優勢。
常見西醫與現代治療手段
治療方法 | 作用與適用情況 | 醫師建議 (中醫觀點)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 | 短期急性止痛。 | 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7天,可能抑制發炎反應,反而拖長組織修復時間。 |
物理儀器復健 | 電療、熱療等,幫助止痛和加速組織修復。 | 可作為輔助,但需配合主動治療。 |
高濃度葡萄糖注射 | 刺激軟組織自我修復。 | 效果較溫和,通常需多次注射。 |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RP) | 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受損組織,加速初期疼痛及功能恢復。 | 適合嚴重受傷情況。 |
中醫:治痛同時「治本」的智慧
在中醫學上,腳踝扭傷屬於「筋傷」範疇,核心問題在於損傷導致氣血運行失常、氣血凝滯,造成「不通則痛」。
1. 核心治療:中醫針灸
- 疏通氣血、加速復原: 關節部位血管較少,養分難以送達患處。針灸可直達病灶點位,有效疏通氣血,使組織復原時間平均縮短 3-4 天,減少後遺症。
- 化解沾黏: 針灸同時能把關節沾黏的部位化開,使患處更好地復原。
2. 內服外敷:中藥調理
- 內服: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 急性期後,常使用如桃紅四物湯加減方,或七厘散、小活絡丹等幫助活絡。
- 針對「慣性拗柴」患者,中醫會處方如乳香、沒藥、牛膝、巴戟天等,調理體質,補足肌肉韌帶養分,從根本上強健筋骨,避免反覆受傷。
- 外敷: 使用中藥藥布外敷,加強疏通患部氣血。
最新處理原則:擺脫 R.I.C.E.改行 P.E.A.C.E. & L.O.V.E.
你可能還記得「R.I.C.E.」(休息、冰敷、加壓、抬高)原則。但現代運動醫學已更新為更科學的兩階段處理方式:P.E.A.C.E. (急性期) + L.O.V.E. (亞急性期)。
第一階段:急性處理(P.E.A.C.E.)
英文 | 涵義 | 處理方法 |
Protection | 保護 | 限制活動 1-3 天,減少負荷,避免傷勢擴大。 |
Elevate | 抬高 | 將受傷部位抬高於心臟位置,減少腫脹。 |
Avoid anti-inflammatory | 避免消炎 | 輕中度發炎應避免消炎藥,因為發炎是組織修復的第一步。 |
Compress | 加壓 | 使用彈性繃帶加壓,改善腫脹和組織出血。 |
Educate | 衛教 | 建立正確復原觀念,鼓勵病人積極處理傷痛。 |
第二階段:亞急性處理(L.O.V.E.)
當傷處紅腫疼痛減輕後,即可進入復健期:
英文 | 涵義 | 處理方法 |
Load | 適當負荷 | 在不痛的前提下,慢慢開始運動,刺激組織修復。 |
Optimism | 樂觀面對 | 保持正向情緒,有助於傷口修復。 |
Vascularisation | 心肺循環 | 進行適量有氧運動,刺激血液循環,加速復原。 |
Exercise | 復健運動 | 盡早活動,進行適當復健,幫助組織復原(無痛原則)。 |
關於冰敷的爭議
最新的處理原則中已將「冰敷」拿掉。提出 R.I.C.E. 原則的美國運動醫學博士 Gabe Mirkin 亦推翻了自己最初的理論。
現代觀點: 冰敷雖然能止痛,但會減緩發炎反應,可能拖長整體修復時間。
木星中醫診所建議: 若疼痛劇烈或溫度很高,可短暫冰敷 10 分鐘、休息 20 分鐘,重複 1-2 次,傷後 6 小時便不需冰敷。應將重心放在主動治療和中醫調理上。
選擇木星中醫診所的理由
在香港,「慣性拗柴」不僅影響運動表現,更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木星中醫診所的註冊中醫師透過:
- ✅ 專業針灸: 直擊患處,疏通氣血,加速修復韌帶和肌肉。
- ✅ 定制中藥: 不僅活血化瘀,更針對您的體質進行調理,從根本上增強筋骨,預防再次扭傷。
- ✅ 復康指導: 結合最新的 P.E.A.C.E. & L.O.V.E. 原則,指導您正確的急性處理和後續復健,確保徹底痊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