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於西元前550年,首先提出音樂療癒的概念。
他認為音樂能消弭負面的能量與情緒,每天聆聽音樂能夠促進身心平衡。畢達哥拉斯要求其學生須讓靈魂經過音樂薰陶凈化後,才能在上課時見到畢達哥拉斯本人,且主張透過特定旋律能治療病人身心上的疾病,可說是現今音樂治療學的始祖。
2500年後的現代科學也證明,人體內如心跳、腦波、脈搏等皆有其生物節律,當我們聆聽悅耳且和諧的音樂節奏時,在細微聲音的波動訊號中,音訊會透過細胞的層層共振來平靜我們的生物節律,在共振中減少肌肉緊張且調節腦波、血壓或脈搏,並進而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
聲音在每秒鐘發生變化的次數或頻率稱為音訊,以赫茲(Hz)為單位。人類的耳朵能聽到約20~2萬赫茲的音訊,最容易聽到的音訊約介於1000~4000赫茲間,超過2萬赫茲的稱為超聲波,低於20赫茲則稱次聲波,雖然耳朵無法聽到超聲波或次聲波,但人體仍能感受到其能量波動。
聽力是人們接觸世界的第一感官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長時間處於緊張的狀態,腦波一直處於活躍的β波,即使入睡時也因腦波亢奮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研究證明,療癒性的音樂或大自然的聲音(如河流溪流聲、蟲鳴鳥叫聲)能調節腦波頻率,將腦波由緊張忙碌的β波誘導為放鬆的α波,能説明放鬆緊繃的肌肉並改善睡眠狀況。
當播放療癒音樂時,其實並不需去理解曲調或內容,只要放鬆地讓身體的每個細胞與音訊產生共鳴。只要在環境中不斷播放特有的音訊,即使睡覺時也能影響生物節律,調節自律神經系統,並達到其療癒效果。特別是聆聽經過科學設計的療癒性音樂,當左右耳分別聆聽到的是固定差距的音訊,會給予左右腦不同的刺激,誘發腦波產生同步現象,進而幫助開發大腦潛能、活化靈感與想像力。
聲音的能量譜最接近人體
不同的聲音可構成不同的能量場,除了療愈性音樂外,《真原醫》與《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中都曾提及,聲音的能量譜最接近人體,尤其以咒語形式呈現的神聖聲音,能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活化儲存微細能量結構的悠遠記憶,其內載的訊息能帶領意識穿越甚或引發超越狀態。
其中的“嗡”字是宇宙萬有前之原音,當我們念誦並拉長“嗡”音時,會感覺頭部產生共鳴,調節人體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共振,能打開意識結並帶來內心的平靜。
環境中的各種細碎聲響都被身體的天線接收到了,我們平日接收眾多身旁的雜訊而來不及靜心與沉澱。 無論是療癒性音樂或持咒,除了能紓解負面情緒與壓力,釋放心中的悲傷與恐懼,也能在身心的感動中找回最初的自己,可說是諧振身心的捷徑。
近年有不少人會藉以樂器、頌缽、音叉等器具的特定頻率,達致聲音治療。
九龍中醫診所專業音頻療癒師Sophyia Wong運用聲音的力量,為您緩解壓力、活化腦細胞、提高免疫力、增強記憶力等。